English

松岗巨变

1999-11-05 来源:光明日报 刘思皇 赖为杰 王胜祥 我有话说

珠江水系自北向南奔涌而来,汇入浩浩淼淼的南海。在大海的汇合处,有一座奇异峻峭的山峰耸立于海天之间,人们将它唤作凤岭。而就是这座山,却与一位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使它多少带有几许传奇色彩。

当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关押在敌军的牢笼里。壮志未酬,百感交集,面对元军的劝降,他不屑一顾,写下了一首气贯长虹、回肠荡气的诗篇《过伶仃洋》,流传至今,光照千秋。

诗中的“伶仃洋”便在这凤岭周边,归属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镇内。

镇内世居者以文氏为多。相传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后裔为避元朝统治者的迫害,顺船漂流至松岗一带,繁衍生息,在荒芜的伶仃洋畔,开始了艰难的生计,历时600多年,到今天,文氏已发展到7000多人。

历代松岗人的辛勤劳作,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获。贫穷一直在困扰着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经济特区的伟业,才开始了真正改写松岗人命运的历史篇章。

短短20年间,勤劳聪明的松岗人创造了一个农村小镇发展的神话。松岗变得美丽了、富裕了,成为新中国近20年翻天覆地巨变的一个缩影。

小镇沧桑

20年前的松岗镇,主街道全长不到一公里,市政设施十分落后;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几乎没有工业。望不到尽头的贫困,诱发了难以遏止的“逃港风”,使那时的松岗几乎见不到青壮年劳动力,田地丢荒了,成熟的稻子没有人割。1979年,一场伟大的改革拉开了序幕。精明的松岗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外引内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创造了松岗镇的今天。

人们倘佯在绿草如茵的草坪间,看到的是一幅幅“乡村都市”的美景:昔日的破旧烂房已被窗明几净的农庄别墅所取代,绿色几乎覆盖了这里的每一寸裸露的空地。幽静的休闲公园、雅致的图书馆、别具一格的文化中心、宽敞洁净的文化广场,一座座富有现代艺术感的雕塑……把松岗妆扮成了一个大花园般的都市。

1979年,松岗镇引进了第一家来料加工企

业——金门铁闸厂。随后,历届松岗镇委、镇政府“抓引进,促发展”,大力引进“三来一补”及“三资”企业,使集体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目前,松岗镇的经济结构正在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形成了一个外向型加工工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旺盛的经济结构。截至1998年底,该镇共引进“三来一补”及“三资”企业近800家,累计投资总额达上百亿港元,有各类工商企业5100多家,工农业总产值达30.77亿元,5年内平均年增长28.3%,农村人均纯收入9250元。

集体财富的积累,使松岗镇的每个家庭都享受了实惠。在松岗,昔日的农民拥有私人轿车、别墅已不是新闻。

环境新曲

松岗镇委、镇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形象工程”的建设,为将松岗建设成为现代化花园式区域性中心城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走向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松岗镇委书记曾稳高这样说。松岗镇镇长李庆杰也意味深长地说:“好的形象也是一笔财富,美丽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环境好,竞争力就强;环境差,竞争力就弱。千万不能认为美化环境就是弄些花花草草,因而掉以轻心。”

松岗镇这些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有目共睹,但与周边地区相比,在环境建设和形象建设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了,环境没有改观,形象立不起来,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发展后劲,影响了镇里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松岗近800家企业中,“三来一补”企业占了大多数,这些企业为松岗的经济腾飞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松岗要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吸引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落户。不过,这些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高质量人才,往往对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就成了松岗人跃上台阶的重要一着棋。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走出一条符合松岗实际的持续发展之路?

松岗人的对策之一是: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使松岗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更美,以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落户松岗,使环境为松岗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于是,从1998年初开始,一场以“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松岗为目标的“形象工程”建设在松岗拉开了序幕。各村和工业区大力进行绿化、美化,新增绿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新建绿化美化景点20多处。去年至今,松岗镇投入环境建设和改造的资金达9000多万元,全镇园林绿化面积达5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约21平方米,形成了“白天看绿化,夜晚看灯光”的新景观。

为跳出“小城镇”建设的圈子,松岗镇专门成立了规划办公室,并拿出近千万元请来专家,按照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镇的定位,编制镇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突出松岗的门户形象,营造独特的视觉景观。一位文氏后裔告诉我们:“农村城市化不仅仅是在农村盖几栋高楼、别墅,镇里提出现代化花园式区域性中心城镇的目标,关键之处是为松岗的跨世纪宏图提供一个载体,使松岗的经济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带动起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而农民将从这种历史性转变中,创造出自己全新的生活天地。”

不能不钦佩松岗人超前的发展眼光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追求。

我们造访燕川村。这个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两年前还是重点扶贫对象,如今绿树成荫,花好月圆。村里公园、图书馆、健身房、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全村1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被几十家外资企业租去,集体经济越来越红火。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许多外商就是冲着松岗这块环境优雅的风水宝地,纷纷落户松岗的。新客商不断增加,老客商长期稳定,投资向大规模、高档次发展。1998年尽管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松岗镇的招商引资工作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年共签订项目56宗,总金额36964万港元,比1997年增长12%,出现了一些国际知名度很高的跨国企业。

文明之果

这是一个令松岗人激动的日子:9月13日,在广东省精神文明表彰大会上,松岗镇被评为广东省“文明镇”,成为深圳市获此殊荣的两个镇之一;镇委书记曾稳高被评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分子”。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这是富裕起来的松岗人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富起来了的松岗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到了知识的重要,“求知热”近几年在松岗长盛不衰。

“科教兴镇”是松岗镇创建文明镇的一个最大特色,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镇委、镇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镇的决定》。仅以1998年为例,该镇投资7500多万元,按照省一流学校的标准,建起新松岗中学,燕山小学和第二幼儿园;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镇中心小学、潭头小学、沙溪小学。

现在,新松岗中学已经落成,人们无不被造型别致、高雅的设计所吸引。这两所学校均为名师设计的新颖欧式建筑,目前在深圳中小学中堪称一流,就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也不多见。

“百村书库”工程建设,松岗镇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镇16个行政村全部办起了图书馆,还创办了5家企业图书馆和2家自然村图书馆,总藏书量超过25万册。入夜,村民和外来工纷纷走进图书馆“充电”,已成为一大景观。

松岗镇委、镇政府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一年四季不断的各种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了松岗人的业余生活。松岗镇业余艺术团经常送戏下厂;松岗文化广场每周开展二次大型文体活动;还有计划、有目的引导群众广泛开展自发性的腰鼓舞、老人健身操等业余文体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松岗特色的广场文化、群众文化、企业文化。就是过去一些难以管理的工作,如计生、火葬、治安、卫生等,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逐渐变为群众的自觉性行动。

走进松岗,我们感到省级“卫生镇”的牌子果然名不虚传。昔日噪声喧闹,街道杂乱,乱抛垃圾,乱贴乱画,乱泼污水等城市“常见病”在这里已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安居乐业图:松岗人在读书,学电脑,在广场上散步,或在歌舞厅唱卡拉OK……松岗人的生活方式健康而文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